尽管杨国荣先生声称要与那种单纯地以某种哲学传统为哲学研究的‘底本的趋向保持距离,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哲学思考无需依凭任何哲学传统。
关于这套观念,今天的误解更多,非常非常的多。这个义还有一层意思,也是可以概括出来的,从我刚才所讲的一系列含义当中,可以概括为宜,就是适宜。

我们注意到,这些年来,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、儒学的复兴,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儒家的教化活动、或者儒学教育活动、国学教育活动。那么,这就涉及儒家的教化的观念。按照通常的理解,如果一个人遵守这套规范及其制度,我们说他是正义的、是道德的。反之,越靠近边缘的地方,波澜越小,呈递减的状态。它是由两个字构成的,就是才、子——才子佳人那个才、子。
《文赋》里面有两句话,说:诗缘情而绮靡,赋体物而浏亮。这个正义原则,它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:一个是正当,一个是适宜。显然,辞是某种既成的东西,我认为,这就是引文。
《系辞传下》:《易》之兴也,其当殷之末世、周之盛德邪?当文王与纣之事邪?《易》之兴也,其于中古乎?作《易》者,其有忧患乎?《周易正义》解释:爻卦之辞起于中古,则《连山》起于神农,《归藏》起于黄帝,《周易》起于文王及周公也,此之所论,谓‘周易也。引文记叙败军载尸,占辞断定求卦者有凶险。再就古歌而言,其中的史诗,时代是在殷周之际。……其书以一卦变六十四,六十四卦之变共四千九十有六,各系以词,皆四言韵语。
韵字很有规律,都是每句的最后一个实词。根据王力先生的研究,《诗经》时代的韵部系统如下: 01.之部 02.职部 03.蒸部 04.幽部 05.觉部 06.宵部 07.药部 08.侯部 09.屋部 10.东部 11.鱼部 12.铎部 13.阳部 14.支部 15.锡部 16.耕部 17.脂部 18.质部 19.真部 20.微部 21.物部 22.文部 23.歌部 24.月部 25.元部 26.缉部 27.侵部 28.叶部 29.谈部 (参见王力《汉语史稿》《汉语语音史》) 以上韵部,有些可以通押:横向相邻的,谓之对转。

关于《易经》引用历史记载的问题,可以参考顾颉刚《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》(《古史辨》第三册)。为什么《周易》要引用歌谣而卜辞不引用?这大概是技术方面的原因。没有引号作为标志,古歌作为引文就更难以觉察。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,也是古音学家公认可以谐韵的,如之微合韵、阳蒸合韵等。
这些韵律,与《诗经》并没有什么两样。(渐上九) 女承筐无实,士刲羊无血。3.换个角度,就两卦之间而言,通常各引其诗。因此,古歌在《易经》里被忽视是极其自然的事情。
编者既不将它当做诗的集结,读者也不把它视为诗的汇萃。(3)系辞焉,以断其吉凶。

其所以称为爻,原因不明。史记本身既无韵,更不与古歌谐韵。
卦名必定是有来由的,怎么会无常、没有定准呢? 其实,《易经》的卦名本是所引古歌的诗题。不仅如此,这也迫使作《易》者不得不改变古歌辞句之间原来的顺序,以求适应爻位的变化规律。我们认为,概而言之,这种对应不是一爻之内的个别对应,而是整卦的整首古歌与整卦的整个符号系统之间的某种整体对应,后者取决于爻位等因素。可惜上古占筮之书仅存《周易》,使我们无法作比较。) (3)采用兴的手法的短歌: 《大过·九二》:枯杨生稊,老夫得其女妻。然而,一旦我们放弃习焉不察的传统见解,而把用韵的地方看做作《易》者所引用的古歌,无韵的地方是他所作的占断,问题就很简单了: 《讼》九二:不克讼,归而逋。
一般来说,这种命题方式虽不是摘自歌辞,但也是取自诗意的,是对诗歌内容的一种概括。元城刘氏曰:‘尝读《韩诗》有《雨无极》篇,《序》云:《雨无极》,正大夫刺幽王也。
又自下而上六爻,分别称为初、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上。这是高、李两位先生研究中的盲点,致使他们未能找出一首完整的古歌来。
[⑩] 9.谣占的传统 李镜池《周易通义·明夷》指出:引诗(包括民歌)为占,叫做谣占,属象占之一。5.古歌译评 根据考释结果,力求恢复古歌原貌。
凡用韵的地方,筮辞内容往往是关于叙事描写的,是一些生动具体的形象,并且往往采用类似民歌的一些手法,如排比、反复等。即便《周易》成于西周晚期,也比《诗经》成书要早,因为后者收有春秋时期的作品,约成书于春秋中叶。这与古歌屯字的意义毫不相干,古歌屯字不能单独讲,屯邅为双声联绵词,形容诗中车马盘桓不进的样子。《易经》本是散文作品,为什么其中有较多的短歌呢?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民歌的影响,甚至是直接取材于民歌。
其中变象指符号系统,辞占指文字系统。《系辞传》还说过: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: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。
(睽上九) 困于石,据于蒺藜。他说:《周易》中的比喻是受到民歌的启示,当无疑问,而且直接采用民歌的语句,都不无可能。
他的最大贡献,是运用《诗经》的赋比兴范畴来系统分析《易经》古歌。本书属以言者,故尚其辞。
为此,它不得不断章取义,结果是将一首古歌弄得支离破碎。《序卦传》:师者,众也。凡某卦无史记,此项考释则付阙如。后世的传注,大体也都遵循《易传》的思路。
从句式看,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明显是散文句式。——修订本注 [⑨] 颜师古注:繇俗者,谓若童謡及舆人之诵。
史学家引用《易》经辞句来论证古代历史,古文字学家依据甲骨金文的知识来诠解《易》经辞句,盖亦各有所见,各有所长。四、《易经》引用古歌的缘由 《易经》为什么要征引古歌?恐怕是由以下文化传统促成的: 1.引经据典的传统 中国人爱引经据典,这大概是不争的事实。
这主要是两种特殊的占辞制作方法造成的:一种是借用古歌的艺术形象来制作占辞,可称之为因象为占的手法。这也是一首歌谣,不见于《周易》。 |